骨密度检测报告呢?
骨质疏松症患者都做过骨密度检查,双能X线骨密度仪(DXA)是骨密度检查的金标准。
那么BMD报告呢?是不是T值变高了,所以治疗有效,但不高就无效了?
今天,我们来谈谈骨密度报告。
骨密度报告分为四个部分:患者信息区、图像区、图表区和数字结果区。
我们拿到BMD报告,第一件事就是查患者信息。如果年龄、性别、身高、体重等信息。在BMD报告中是错误的,它将影响T值结果。
图像区域是我们的测量部分。做骨密度检查的时候,医生会指导我们摆好自己的位置,保证我们测量结果的准确性,然后报告就会呈现出来,这个你不用太小心。
这张图表可以显示我们的骨密度在哪个范围内。一般分为三个区域。你只需要知道黑点越低,骨量越低。
结果区是我们的测量结果,也是每个人比较的地方:
面积表示被测面积的二维空室(cm2)=高×宽。
BMC代表骨矿物质含量(g)
BMD代表骨矿物质密度(g/cm2)=BMC(骨矿物质含量)/面积(面积)
但是我们用T值来诊断骨质疏松,T值表示当前BMD与峰值骨量BMD的差值。
t值=实测骨密度-20-40岁正常人平均骨密度/20-40岁正常人骨密度标准差(SD)。
z值与T值相同。z值是患者当前BMD与同年龄人群BMD之间的差值。适用于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的骨密度评价。
根据以下标准诊断T值和Z值:
不同于人体恒定的血糖和胆固醇,不同种族或不同环境因素下,骨密度会有所不同,不同厂家生产的DXA也会有不同的骨密度测量值。
因此,国际上用t值来简化骨密度结果,t值也被国际骨质疏松学术界和世卫组织采用,并应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。
总结:T值和Z值是用来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,但并不是患者真实的骨密度。
因此,在回顾和评价骨密度的变化和治疗是否有效时,不能简单地用T值进行比较。
当T值变化较大时,我们可以通过T值清楚地看到骨密度的变化,但当T值变化不大时,或者比如腰椎的T值增大,而髋部的T值减小,此时单纯的T值并不能说明我们治疗的效果。需要医生对骨密度结果进行专业的对比和诊断。在骨密度的后续复查中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同一家医院,同一台机器进行复查,尽量减少两次检查之间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