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丰收年,但各地都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。在山东的一个农村集市上遇到了这个卖桃的老大爷,问了一下价格。我爷爷说,我是附近乡镇的果农。这桃子是我自己果园种的,一元三斤不卖赚钱。一位妇女挑选了一袋桃子,她的祖父正在称她的重量。
这一大包桃子才1块钱。一开始,我不相信。随便挑了一个,觉得很甜。但我还是怀疑价格。我们买的桃子一般都是几块钱一斤。现在我们还在犹豫,因为价格那么便宜,总以为贵的才是好的。
就在这时,一个背着包的大爷走过来,尝了一些桃子,然后老人开始收拾摊子。原来这位大叔是个卖水果的,看到桃子又便宜又好吃,就全买了。更多关于农村、农民、农业的信息,请参考头条《幸福农民三代》。
称重后,他们直接把篮子抬到老人的电动三轮车上。按照常理,这个季节市面上的桃子应该会大量上市。果农以喜人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农产品,市民以合适的价格购买新鲜的农产品。但最终的结果是果农产品低价滞销,市民太贵买不起。
老人高兴地把这两筐瓜以1元4斤的价格卖给了瓜贩子。到了瓜贩子手里,他不知道还要卖多少。农产品滞销时,大量爱心人士会伸出援手。有个朋友说,听说某地西瓜滞销4毛钱1斤,就联系了瓜农,开了一辆大车。瓜农热情地给他们装了2吨西瓜,走的时候却要1000块钱的车钱。这是谁的错?
老人的笑容是幸福的。虽然可能不赚钱,但是可以早点回家。我们买不到新鲜便宜的农产品,是因为销售渠道的问题,中间经过无数次变化,价格自然会上涨。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?有人提出,可以允许真正的农产品定期在城市摆摊,这样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。你觉得合理吗?
也有人提出,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再单纯,尤其是景区的农民。外国游客能有坑,很可惜。你同意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