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正文:李海滨(湖北武汉)
老藤老树暗啼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肠断人远。
——天净沙秋思/(元)马致远
稍微懂一点古代文学的人,大概都知道这首散曲《天净沙·秋思》,被称为“秋思之祖”。它的作者是马致远,元代杂剧作家、散曲作家,有“屈原第一”之称。
《天净沙·秋思》是马致远写的一首诗。这首歌将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天的夕阳画卷,让天涯游子在萧瑟的背景上骑着瘦马,流露出悲凉的心情,表达了一个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,厌倦秋天漂泊的凄苦心情。这首诗有独特的句法。前三句全由名词短语构成,列举了九种场景,言简意赅,含义丰富。整首歌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。它的语言极其简洁但容量巨大,意义深远,结构精巧,抑扬顿挫。它被后人誉为“秋思的始祖”。
小时候看马致远的《天净沙秋思》,看完能背出来,以为是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。
我在中年和50岁的时候读马致远,细细咀嚼,细细品味,才发现马致远真正好的作品是一套四首的散曲《南律四快雨田推》。
不相信我?请跟你一起来。
—1—
马致远散曲《南鲁·四件玉与天推》是一套四首歌:
青丝鬓褪,朱妍变,羞蒙林泰。旧园风光犹在,三顷田,五亩房。
绿水青山,两公顷良田,一个住宅区。跳出红尘。紫蟹肥,黄菊花,回家吧。
竹边,松边,竹影松音二毛斋。还好我比较清闲。三条路要修,五棵杨柳要栽,归。
酒卖了,鱼买了,云满图。明月偿清诗债。本是个懒人,没什么经济能力,所以他会回来的。
—2—
马致远(约1250-1321),元大都(今北京)人。文字千里之外。他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之一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一,是元代第一位散曲作家。
马致远五十岁退休下乡。他仰慕陶渊明,所以自称“东篱”。
他的生平事迹不为人知,只知道《鬼录》上说他是江浙一带的省官。其他情况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推断。
马致远生活在比关汉卿、白朴等更晚的时代。他是元初的文学家,或者说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是二代散曲作家。这一时期,元朝统治者已经走出了最初的盲目和狂热,进入了更加理性的治国阶段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“遵汉法”的提出,任用汉族文人,给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大的希望。而这种“遵守汉法”和汉族文人的任用是极其有限的,所以实际上带给文人的往往是更大的失望。
马致远年轻的时候,野心很大。他认为自己有“国之心,云之手”,虽然人到中年,也感叹“人生没有时间给莫刚”。他说:“他年纪轻轻就出生了,写了诗,还曾经献给龙塔,但是他不注重名利。”他也追求过自己的名望和事业,但没有成功。他只能感叹:“我要爬楼,讨厌梯子。”
元南宋灭亡后,需要大量的人才来管理江南大片的土地和财富,尤其是财务管理,而这并不是蒙古人所擅长的,于是大量招募汉人。省官,即负责收税的官员,从五品。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,马致远被招为江淮(后改为江浙)的省官,南下杭州、扬州。
这个职位显然不适合马致远,与他的理想和抱负相去甚远。歌中不断感叹“空岩石之外,有老柱子”。马致远曾说自己“登上了九重天,二十年看遍了龙凤”,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在大部分地方求功名。在南方,这个江浙省的省级官员干了二十年左右,最后辞职退休。也就是他在【大石条·青行子】里说的“天下知识满,漂泊二十年,上天给了我一辈子假”。他的第一首《南鲁四玉叹人间》就反映了他此时的思想:
我的太阳穴开满了花,我已过中年,只是在挣扎。世界上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被打破了。在春风种两亩田,远离红尘,正是休闲快乐的大好时光。
确实如此,但也包含了一些孤独和无奈。
马致远五十岁左右的时候,终于辞职退休了,也就是“二十年的漂泊生涯,天意给了我一辈子的假”。20多年后,马致远开始了散曲创作的黄金期。
马致远渴望陶渊明,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,回到农村。于是,他创作了一套四首歌曲《南鲁、四块玉、天推》,都以“归来”结尾
青丝鬓褪,朱妍变,羞蒙林泰。旧园风光犹在,三顷田,五亩房。
绿水青山,两公顷良田,一个住宅区。跳出红尘。紫蟹肥,黄菊花,回家吧。
竹边,松边,竹影松音二毛斋。还好我比较清闲。三条路要修,五棵杨柳要栽,归。
酒卖了,鱼买了,云满图。明月偿清诗债。本是个懒人,没什么经济能力,所以他会回来的。
—3—
这套四散曲特别契合我中年的心情。
——酒刚到,鱼是新买的。满眼云山展开如画。在清风明月中,我终于有时间和心情去写我多年来一直想写的诗了。我是一个又懒又闲的人,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。这样还不如回农村!
我的太阳穴开满了花,我已过中年,只是在挣扎。世界上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被打破了。在春风种两亩田,远离红尘,正是休闲快乐的大好时光。
人到中年,一半是梦想,一半是现实。
人到中年半醒半醉。
让我们“撤退”马立克致远,回到农村,好吗?